●人力资源强国
人力资源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劳动力规模、人均受教育年限、每10万人口中人才数量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指标,是反映人力资源总量和开发程度的常用统计指标。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结构合理、效能发挥达到先进水平的国家。
●高等教育大众化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参与机会所达剑的一种程度,一般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18岁至22岁适龄青年比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全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则为普及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
●义务教育
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一般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
是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特别是信息化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变革,以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
●学习型社会
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制度与氛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身心发展要求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毛入学率
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在校生数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净入学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成年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国际组织将25岁至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将20岁至59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指现代社会中,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由正规学校教育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级,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
覆盖从婴儿到老年的所有教育,是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为主要方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的教育制度和框架。
●“双证书”制度
指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
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经批准已经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十多个学科,举办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2009年个别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
科毕业生。
●“211工程”和“985程”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211工程”,目前己进入第三期建设阶段。
“985工程”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1998年5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目前30多所高校进入重点建设范围。
●继续教育
是面向初始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学历和非学历的教育与培训,以及职业导向和非职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
●注册入学制度
指在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学校,具备一定资格的学生在申请入学时免试直接注册学习的制度。我国一些成人院校和职业院校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招生制度。
●高等学校理事会
是办学相关者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成员一般包括政府大学教授、企事业单位代表、知名校友、社会贤达和学生等,理事会往是当地政府或有关行业领导。理事会制度有利于扩大社会参与高等展,有利于高等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利于多渠道扩大办学资源。
●“双师型”教师
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是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程序等内容。
●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5条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这项规定破通俗地称为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客负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这项规定被通俗地称为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
●教育费附加
是以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依据征收的一种附加费,目前按3%计征。教育费附加作为专项收入,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使用。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还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指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用于教育的经费。
我国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经费:一是各级政府用于国民教育学校的经费拨款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费;三是军事院校和武警院校经费;四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国家会计学院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指国家财政直接和间接投入教育的经费总和。我国目前主要包括以四项经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业所办学校中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
●教育救济制度
指在教育领域通过法律程序保障教师、学生等权益的特定机制,主要包括申诉、复议和诉讼等途径。
●教育督导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指县以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下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以及区域内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察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