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示了老同志老有所为的精神面貌和不忘初心的革命信念。
聚焦政治引领,思想铸魂,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新时代下,老教工作如何结合创新,推动老教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遵义市老年大学校长张启波。
记者:过去一年老年教育工作情况,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哪些成效?
张启波:2022年,遵义市老年教育工作紧扣老年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按照省老教办、贵州老年大学的工作部署,围绕“三个提升”(即:提升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提升学员普及率),着力开展“五个校园”(即:老有所学跟党走建设红色校园;老有所为展银辉建设活力校园;老有所乐健身心建设快乐校园;老有所位展风采建设温馨校园;老有所依强服务建设文明校园)品牌创建,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市老年大学(学校)已达1308所,在校学员人数合计14.37万人。
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破解“一座难求”瓶颈问题。在市级层面,我们采取优化课程设置,增强班级课时安排的科学性,尽最大努力在现有场地基础条件下开源节流,滕出空间和时点多安排课程和班级。同时,采取错峰错时开课的办法,尽可能新增加一些班次。两个措施,使新学季在以往基础上新增了2个专业9个班级,可以多满足500多人的学习需求。在县级层面,主要是以县、市、区老年大学为主阵地,以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学校为依托,整合老干部(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养老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多元支撑,多点发力,拓展学习活动阵地,提升老年教育覆盖面。二是解决了办学重点向基层倾斜的问题。我们认真贯彻省老教办制定的基层老年教育三年行动规划,将工作重点和中心向基层,尤其是村(社区)转移,集中力量和资源,大力发展村(社区)老年教育,通过一年的努力,2022年新增村(社区)老年学校224所,其中村老年学校156所,社区老年学校68所。
取得的成效:一是老年教育更加优化。我们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办学理念,高标准落实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建成老年大学(学校)1308所,实现了市县乡镇三级建校率100%目标,村(社区)建校率达到49%。二是学习渠道更加多元。除线下教学外,我们加快发展线上教学,大力发展老年“游学”和“贵州老年教育空中大学”,积极拓展第二、第三课堂,以各种形式参加老年教育人数达到12万多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4%,入学率达12.9%,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三是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我们通过改善硬件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等,努力把老年大学打造成老年人的知识学园、生活乐园、精神家园,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记者:当前形势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张启波:市、县两级老年大学都因阵地资源不足仍然存在“一座难求”现象,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基层老年学校,尤其是村(社区)老年学校存在无办学经费、无师资队伍、无固定阵地的“三无”现象,致使有的地方只挂牌不开课,只搭架子无教学活动;三是由于资金、人手等问题,老年教育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记者:关于今年的工作,您有哪些考虑?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张启波:老年教育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推进增添正能量活动的重要途径。为此,今年老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老年教育全过程,不断提升老年教育工作质量水平。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深化老年教育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好《贵州老年教育工作条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老年教育领域,提供多元化老年教育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老同志生活需要,创新办学形式,优化课程设置,扩大教育供给,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推动新时代老年教育从“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型发展。
加强基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按照省老教办关于基层老年教育三年行动规划扎实推进基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创办社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年学校和教学点,不断推动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拓宽线上学习渠道,实施“互联网+老年教育”工程,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多样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的优质线上教育服务。
推动老年游学提质增效。积极探索“康养学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老年游学精品线路,设置老年游学主题课程。凸显红色文化元素,善用“大思政课”,增强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价值效应,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有内涵的游学项目,着力打造遵义老年游学品牌,更加有效地助力银发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